Circle Medical 是一個專門為您 - 專業的醫療護理 - 而建立的服務平台,隨時隨地為您帶來無限驚喜!

Author Archives: waia

Post Image

【武漢肺炎】消委會推薦小米空氣清新機 小米榮耀會議及10系列發布會或改綫上進行

內地不少企業局部恢復運作,包括小米 (01810) 在內等企業員工今日開始在家遠程辦公。小米董事長雷軍今早在社交平台表示,上午回到辦公室與集團高管開會,「初步感覺防疫工作做得不錯。」 雷軍稱,「剛到辦公室,進入園區都需要戴口罩、測體溫,電梯全部消毒並有提醒,掛有紙巾用來按電梯按鈕⋯⋯初步感覺防疫工作做得不錯」。他續表示,上午集團高管開會主要討論整個集團防疫工作的進展情況,以及目前最緊急的工作安排。
Read More

癌症基因檢測遺傳性癌症不停復發 基因測試及早發現危機

乳癌、卵巢癌、前列腺癌,三種聽似毫不相干的癌症,其實均有機會因為體內潛在的BRCA1、 BRCA2突變基因而引致病發。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於2007年成立,一直旨在資助承受經濟壓力的市民,提供遺傳性突變基因測試,並為受影響的病人和家庭提供各種心理輔導。 資料庫主席鄺靄慧醫生解釋,若然出現細胞損毀,一般人體內帶有自行修復功能,但帶有BRCA1、 BRCA2基因突變的人,卻會失去部分修補能力,無法抑壓癌細胞生長,以致患癌風險提高,尤其是乳癌、卵巢癌、前列腺癌三種遺傳性癌症。根據資料庫最新統計數字,現時只有大約百分之十至十五的乳癌患者,是因為遺傳性基因突變而患上癌症,情況未算普遍,但鄺醫生亦指出,該類別的癌症患者,比一般患者會提早病發,而帶有基因突變的女士,患上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分別10倍和百分之六十,情況實在不容忽視。   別以為遺傳性基因突變只會影響女性,她提醒,因為男性也有患上乳癌和前列腺癌的風險。「就算男性在遺傳性乳癌的發病率較低,他也可以將病發基因遺傳下去,他的下一代也有百分之五十機會帶有突變基因,所以他的女兒也有機會發病。因此男、女都應該接受基因測試,接受預防性措施或藥物幫助,讓我們及早診斷癌症,大大提高存活率。」接受過基因測試,若然市民發現體內帶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,一方面,資料庫會提供各種預防性後續支援,當中包括提早替女士進行乳癌測試,及提供減輕患癌風險的藥物;另一方面,資料庫也會為受影響的患者和家庭,提供心理輔導,照顧全人發展。 輔導服務總監朱梓慧博士指出,由市民接受基因測試,到患者開始病發、治療的各個階段,均面對各種不同壓力。「患有遺傳性癌症的患者,有別於一般癌症患者,他們會不停病發,特別BRCA1、2基因突變的病人,一次病發後,癌細胞有機會擴散至其他器官,所以病人面對的心理壓力,除了是次病發外,也要面對將來病發的壓力。而且帶有BRCA1、2基因突變的人,不論男女,都有機會遺傳到下一代。他們抱有很多誤解,以為遺傳性癌症必然會病發,而且必然會遺傳給子女,於是他們不止要擔心自己,還要擔心子女。而子女長大成人後,他們又不懂如何向他們解釋基因測試,亦擔心無法提供準確的醫學資訊,在這些情況下,我們便會介入,為患者、夫婦、家庭提供各種諮詢。」   最後,她提醒若然家人確診患上癌症,家人可以多陪伴在患者身邊,「別哭吧,無事的,這些說話真的不如不講,因為你在抑制別人的感受,病人就是會傷心、手足無措,其實在對方哭的時候,你身在她身邊,遞上紙巾,或者陪伴她去覆診,已經是很好的支持方式。」
Read More
Post Image

保單理賠重點

買了醫療保險,但申請理賠時經常遇到保險公司不賠、或理賠金額比預期少的情況,其實這是因為你沒有搞懂各保單理賠重點啦! 小王與小李兩人因為車禍住院,都導致殘廢。小王買的醫療險只有一張,那就是住院醫療險;至於小李則除了住院醫療險外,還有一張殘扶險。 結果,住院醫療部分,兩人皆獲住院醫療險的理賠,但出院後,小王卻相當苦惱短期無法工作、卻還要保養身體的開銷。但小李就比較老神在在,因為殘扶險會在特定期限內持續給付保險金。 醫療過程中,除住院外還有出院療養,每個人當然都希望買了保險可以獲得全面性的保障,以彌補不論住院或出院無法工作的損失。 但是醫療險的種類多樣,保障範圍也各不同,若沒有搞懂相關理賠內容,很可能遇到事故時埋怨連連,氣惱為什麼保了卻不賠。 其實不是保了不賠,而是每張保單各有特性,現在就跟著我們從理賠需求端,回過頭來看哪些保險可以發揮應有的保障功效。      
Read More
Post Image

【終身年金】公共年金回報4厘掀熱潮 退休無憂

政府全資擁有的按揭證券公司,將於明年中推出終身年金,屆時退休人士投入一筆過資金,換取每月穩定現金,直至百年歸老。按證公司4月初公布,若內部回報率4%,投保100萬元的65歲男性,終身可獲5,800元,預期壽命較長的女性則有5,300元。    坊間對此反應正面,形容是港府少有的「德政」。因投資在按證年金,預計每年回報達4%,此回報坊間早已買少見少,加上按證具有官方背景相當穩陣。對投資心態保守的長者來說,是一大福音,不用再依賴定存、坐食老本,擔驚受怕,安度晚年「逆轉勝」!     本刊專訪了按證公司第二號人物、高級副總裁(業務運作)鮑克運,披露年金計劃的研究細節。其中,參加資格限「香港永久性居民」,但不限居住地點,即使在中國或海外養老的港人亦可參加。對於外界質疑年金無法對抗通脹,鮑克運坦言未能提供與通脹掛勾的回報,相信若內部回報率達4%,已跑贏通脹。公共年金倡議者之一、前金管局高層劉應彬教長者迎戰通脹,要「以守為攻」,參加年金「先苦後甜」,初期只用約七成年金,餘款儲蓄起來應付未來。   若老友記具備一定投資知識,不妨「進擊」一些。現年60歲、資深保險中介人吳澤偉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退休投資法。將退休資本分成5個籃子,投資於高中低風險產品,務求做到生生不息,長滾長有。
Read More
Post Image

住院保險未必包驗身 收費過高 時間太短 或不獲賠償

近日友邦香港被醫學會抨擊收緊住院保險索償政策,一般病人接受腸鏡、白內障等可於日間門診進行的手術,即使獲醫生安排住院,亦未必一定獲得賠償。「醫療所需」一直是住院能否成功索償保險的爭拗點,坊間常見有三大中伏位,包括以為驗身一定有得賠、私家醫院收費過高及住院時間過短,均有機會令保險冇得保。 記者:陳洛嘉 普羅大眾一直以為購買住院保險後,只要醫生肯為其安排住院,即可獲得保險賠償。不過,保險公司為防範病人濫用醫療服務,故保單條款內均會列明住院原因必須是「醫療所需」,即要證明住院是必要的。除近日鬧出軒然大波的友邦香港外,市面上其他保險公司的住院保險條款,其實亦大多類近。 其中之一個常見爭拗位,為入院作檢驗是否有得賠。保險索償投訴局曾收到個案,一名曾患膀胱癌的病人入院1天接受掃描,檢查癌症有否復發,最終卻未獲賠償。投訴委員會調查後指,由於病人其實無緊急原因入院,入院期間亦未接受任何治療,加上檢查其實可於日間門診進行,故支持保險公司不賠償的決定。 宜向經紀查詢保障範圍 萬利理財亞太區總裁張佩儀提醒投保人,購買醫療保險的原意並非為了獲得免費驗身,入院進行防患性質檢查大多不會獲賠。「好似照腸鏡咁,除非照完真係搵到病因,咁就證明係醫療所需可以賠。」她建議,投保人入院前宜先向保險經紀查詢保障範圍,索償時亦需要求醫生清楚列明安排住院的原因及治療情況,便可減低「有買冇賠」的機會。 此外,現時坊間不少住院保障均以「全數賠償」作招徠,但保險公司其實會同時考慮醫院收費是否合理。當局另一投訴個案的乳癌病人,就曾三度入院接受手術,首次雖獲全數賠償,但其後兩次保險公司收到報價單後,發現該私家醫院的收費高於業界普遍約12萬元的住院收費水平,故最終未有賠償超出標準的部份。 各保單「住院」定義不一 張佩儀提醒,不同保單對「住院」的定義亦可不同,投保人應先了解住院多久才符合索償資格。「一般要求至少連續住院6小時,但亦有保單係過夜(24小時)先計,如果入一入去照腸鏡就出院,都有可能唔符合住院定義而冇得賠。」 至於醫院的大房、半私家房及私家房的住院收費亦相差甚大,根據友邦香港內部統計數字,過去一年每個腸胃鏡住院個案的平均索償額約3萬元,為一般日診收費三倍。若於最高級別的私家病房進行,則索償額可達超過6萬元,即使保單受理,投保人分分鐘因保額不夠要補貼。
Read More

【火拼持續】醫生界怒斬AIA「CEO」保單「唔要咁嘅服務!」

有醫生指,不少同行都有買AIA最貴的醫保「CEO plan」,正考慮「cut單」:「呢個plan包好多嘢,好多醫生都成家人一齊買。依家AIA單方面收窄索償條件,對投保人好唔公道。」他自己亦已決定「cut單」:「個agent識咗好多年,預咗會反面,但都無辦法。」 近日AIA已收緊病人入院門檻,有不願公開身份的醫生直指,:「原本有病人已排期入院照腸鏡,寫好晒詳細證明病人屙血,情況嚴重要求入院。但係上星期病人同我講AIA唔批,claim唔到,但以往一直都可以,最後個被迫喺日間手術中心做,病人梗係好無奈。」 醫學會義務秘書外科醫生林哲玄舉例指,日間診所做手術其實亦有其風險:「好似有個三十幾歲嘅成年人,我用手摸已經摸到個腫瘤,但腸都唔係全閉,依個case係可以喺屋企飲瀉藥,無話唔得,但風險高好多。同埋我之前已經摸到個腫瘤,掃瞄、驗血基本上一定要做,如果喺醫院當然一齊做埋,排好手術期先出院。但係如果喺中心做,做完又要自己去化驗所做掃瞄,再隔多個禮拜先嚟覆診,程序上係可以,但大家想要嘅醫療服務係唔係咁?AIA背後有龐大團隊支援,所有嘢做到滴水不漏,好難觸犯任何條例。」 他補充,現時市民購買醫保十分普遍,政府必須確保醫保覆蓋範圍及條款是否合乎公眾利益:「之前政府推自願醫保,我都係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,當時政府希望市民增加對醫保嘅信心,但討論咗兩年,理賠原則同條款差唔多冇傾過,呢家依件事爆出嚟,我諗政府都要留意。」 事件已演變成AIA與醫生界的爭辯,AIA香港及澳門首席科技及營運官葉文傑指:「我講一個 example,如果係好急需當晚即時emergency入院做手術,我相信我地絕對係一定會作出賠償。但如果係急需但排期兩三個星期,都唔去等待時間較短的日間手術中心做,咁我地就會懷疑點解佢要話要急需?」 有AIA前線員工指,事件已嚴重影響士氣:「初步對生意無影響,但係好多同事都質疑,點解要出封醫療需知信。有部門阿頭甚至喺Facebook搞一人一claim report活動,叫啲同事俾客人睇,證明正常情況係claim得足。」但有其他保險公司經紀就指,近日不少持AIA醫保的客人,主動查詢轉保單事宜,似乎AIA仍要繼續拆彈。 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xtplus/%E8%B2%A1%E7%B6%93/article/20170323/2_489239_0/-%E7%81%AB%E6%8B%BC%E6%8C%81%E7%BA%8C-%E9%86%AB%E7%94%9F%E7%95%8C%E6%80%92%E6%96%ACAIA-CEO-%E4%BF%9D%E5%96%AE-%E5%94%94%E8%A6%81%E5%92%81%E5%98%85%E6%9C%8D%E5%8B%99-
Read More

「三叉神經痛」

頭部的痛症有很多類,例如緊張性頭痛、偏頭痛等。有一種痛症雖然痛楚的地方有頭部,但它主要集中在面部上。病人在痛楚發作時,可說是苦不堪言,往往連說話、吃東西都受影響–這可能就是「三叉神經痛」了。 「三叉」何解?其實我們的面部感覺,包括觸覺、冷熱感和痛楚,是由第五條腦神經所負責。我們的腦部共有十二條腦神經線,當中第五條便是三叉神經,我們每邊面部各有一條,合為一對。三叉神經由腦幹而出,至顱骨底部時會一分為三個分支,分別接收由額頭、面頜和下顎的神經感覺訊息,形狀彷如一支三角叉,因而得名為「三叉神經」。 三叉神經在正常情況下對我們非常重要。但如有某種病因,令神經受刺激,產生一些不正常的強烈信號,便會產生痛楚,名為「三叉神經痛」。 病人在發作時會有面如刀割般的劇痛,通常一般的止痛藥並不能有效地控制。而最重要的是患者每每在擦牙、洗臉、咀嚼時均會引發痛楚,生活可算是大受影響。甚至因進食不足而體重下降,或影響心情而做成抑鬱等。 到底三叉神經受了甚麼「刺激」而產生不正常的「感覺」–痛楚呢?從病理上來說,成因可分為以下幾類: 神經線發炎 神經線腫瘤 神經線受到腦血管觸碰 其他 以上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排除腫瘤,但這只是少數,最常見的是第三項–神經線受到腦血管觸碰。 在診斷方面,腦科醫生會為病人作詳細檢查,包括臨床和適當的掃描檢查,決定是否是三叉神經問題,找出病因,然後對症下藥。在用藥方面,腦科醫生最常用的會有數種﹕1. Carbamazepine (卡馬西平), 2. Neurontin (善痛眠) 等。這些均是所謂神經止痛藥,在一般病程的痛楚上有不錯的效果。 有部病人可能在藥物治療上效果不足,或接受不了藥物的副作用,腦科醫生會建議其他治療方案﹕ 腦外科手術 (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) 以微創方式對三叉神經作刺針電熱治療(Radio Frequency) 放射外科治療(Radiosurgery) 當中最有效或「治本」的方案也許是進行腦外科手術–神經線減壓術(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)。此方法特別是針對神經線受到腦血管觸碰刺激而引發的痛楚。腦外科醫生會在病人麻醉後,以手術方法將三叉神經線和有關的腦血管今開,從而避免三叉神經再受血管脈搏刺激,達致根治病源,消除痛楚。而成功治好的機會達八成之多。當然手術會因個別病人的狀態而有一定的風險,詳情便要請教你的醫生了。 近年在研究上也有嘗試使用肉毒杆菌毒素 ( Botulinum Toxin ) 作面部痛點注射。其成效仍然有待觀察,但其副作用少,也許在將來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吧! 撰文:神經外科 熊偉民醫生
Read More
Post Image

遊學保險計劃

Read More
Post Image

世聯摯寵保

Read More
Post Image

世聯家居保

Read More